冠竞体育日前,2024华为中国数字能源伙伴大会在深圳举办。作为数字能源行业的引领者,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华为数字能源”)近年来正在新型电力系统能源基础设施、新型电动出行能源基础设施、新型数字产业能源基础设施等方向发力。对华为数字能源来说,要依靠怎样的核心技术和战略布局来支撑业务的多点开花?如何面对AI带来的颠覆性改变?又需要怎样的手段吸引更多伙伴共筑数字能源行业?带着这些问题,《中国能源报》记者专访了华为董事冠竞体育、华为数字能源总裁侯金龙。
诞生于2021年的华为数字能源十分年轻,但侯金龙却指出:“2021年,我们只是从一个产业组织变成了一家公司,但早在2012年实际业务就已经起步。当时我们就在思考,一家公司该凭借什么发挥自身价值、带动数字能源行业发展?我们认为是技术创新冠竞体育。”他表示,伴随能源行业的清洁转型,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成为未来方向,行业发展将从过去的“资源驱动”向“技术驱动”转型,“所以我们瞄准了电力电子冠竞体育、储能管理、热管理、数字化等最为关键的几个技术作为公司业务核心。”
侯金龙认为,能源行业的清洁转型仍面临一系列痛点。例如,光伏和风电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,但新能源的并网、消纳、安全等问题是清洁能源基地发电需要面对的问题;充电基础设施不足或质量参差不齐,制约新能源汽车普及率进一步提升,高质量的超快充充电基础设施亟需更广泛地铺开;5G和AI改变大众生活,算力需求与日俱增,这背后是庞大的电力需求,高能耗数据中心正寻求减排增效措施。
“我们现在聚焦不同核心场景,持续推动技术与业务场景融合,来帮助整个数字能源行业进步。”侯金龙表示,针对不同场景,华为数字能源提供了不同的解决方案。例如,通过“AI+构网技术”打造智能风光储发电机,对电压稳定、频率稳定、功角稳定进行重构,大幅提升电网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和稳定可靠运行。而针对充电场景,华为数字能源利用可靠的充电解决方案,推动车网互动、虚拟电厂、充电站叠储叠光,建设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,从追求“车桩比”向追求“高质量”转变。此外,华为数字能源还针对城市、园区、家庭和数据中心等多个场景推出智能化、低碳化解决方案。
近期,以Sora为代表的AI技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“AI正在颠覆千行百业,将为包括能源产业在内的多个产业带来革命性变化。”侯金龙认为,AI将进一步加快能源产业低碳化、智能化发展,为数字能源行业带来更多新技术、新机遇,未来AI在数字能源涉及的每个应用场景中都将体现出价值,而关键在于怎么用好AI、理解AI。
侯金龙表示,华为数字能源正积极拥抱AI带来的新机遇,有关技术也已经在多个项目中实际应用,特别是用于协助清洁能源基地发电量预测,“未来的新能源发电会进入电力交易市场,这意味着发电侧必须准确预测几天内的发电量,不然可能会为电网带来压力。但风电、光伏‘靠天吃饭’,发电量随天气波动,对此我们利用智慧大模型,深度学习分析基地所在区域的气候特征、天气数据,发电量预测准确性随之大幅提升。”
在汽车行业广受关注的50多款主流车型以及华为智选车中,负责电驱动系统、动力云的正是华为数字能源。侯金龙介绍,AI可以防故障于未然,保证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,“车在路上跑,该怎么准确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?我们将汽车的三电系统联通云端,通过对以往故障的深度分析,系统会电池可能会出现的问题。在事故发生前,就可以预警车主进行维修。”侯金龙特别指出,AI的一大特点就是“越用越聪明”,深度学习是通过对各种类型的事故进行归因,因此故障模型和相关数据收集越多,AI积累经验越丰富,预测准确性也就越强。
侯金龙指出,数字能源行业拥有极大的宽度和深度,一家企业独木难支,行业发展需要多方参与,形成共赢的生态。“我们首先把自己定位得很清楚,就是一个技术产品公司,首先是有技术,第二聚焦产品,同时应用场景也很确定。所以我们针对场景,做好产品,面向市场,其他方面则要依靠伙伴。因为一个场景需要很多东西,完整的解决方案不仅需要我们做好自己份内的事,还需要其他伙伴共同努力。”
侯金龙同时指出,类似“光伏+N”、“交通+N”这样不同领域间的协同进一步拓展了数字能源行业的宽度,尽管不同场景所涉及的技术有所相通,但构建新场景仍需多方协同。此外,伴随电动汽车下乡,充电设施也要配备到县一级单位,要争取随之带来的下沉市场,也需要依靠商业伙伴。
“但是如何让那些有能力的伙伴加入我们呢?那就需要创造更多利益,所以我们提出‘以利益为纽带、以诚信为基础、以规则为保障’的原则,这也是我们这几年一直的策略。数字能源行业发展到现在,机会很多,我们也希望能吸引更多企业参与数字能源行业的合作。”侯金龙指出,这需要从伙伴政策、伙伴定位及业务边界、政策执行等维度来保障,让伙伴更放心、更安心地与华为合作。同时,通过加大伙伴激励、稳定商业体系等,让伙伴扩大业务,获取更多收益。建立完善有效的合作规则,维护市场秩序,简化流程、优化IT、打造伙伴一站式数字化平台,让合作更加简单、高效。此外,也要结合业务场景变化,优化能力标准,完善赋能体系。在企业文化、企业管理、企业数字化变革等方面进行支持,提升伙伴整体能力。